人工智能发展与高等教育治理创新 | 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平行论坛三在杭州举办
11月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主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协办的“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平行论坛之“人工智能发展与高等教育治理创新”在杭州顺利召开。学会副会长李家俊出席会议。学会副会长姜治莹主持开幕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彭实,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主席陈肖纯出席会议并致辞。

周天华致辞
周天华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高位谋划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行动,超前思变迎接智慧教育新阶段,科学应变树立人才培养的新标准,主动求变开辟未来教育的新路径,加快打造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面向未来,一是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以新教育理念驱动教育变革;二是坚持应用为王,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升级,服务大规模个性化因材施教;三是正面机遇挑战,以理性态度筑牢教育安全底线;四是注重交流互鉴,以开放的态度包容深化教育治理合作,真正推动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治理协同机制。

彭实致辞
彭实代表论坛协办方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场平行论坛以人工智能发展与高等教育治理创新为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球治理倡议及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生动实践,旨在搭建开放共享的国际互动平台,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与力量。他强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院七十年来为教育系统培训了千万人次干部教师,并通过承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启动全球教育领导力学院建设等活动,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愿与全球伙伴携手,推动涌现更多“懂世界”的中国教育领导者和“懂中国”的国外教育领导者,共同为服务全球教育治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陈肖纯致辞
陈肖纯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形态,其核心在于从“知识传递”转向“唤醒思考”。面对AI的颠覆性力量,要通过“AI+X”课程体系实现技术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将课堂从“单向传递”升级为“多向共创”;教师要转变为灵魂的引导者,学生要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未来大学应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应对技术对人性与情感的稀释;推动跨学科融合以孕育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生态;坚守教育伦理与人本价值,确保技术始终为人服务。最终,AI应成为赋能教育的翅膀,而非束缚发展的枷锁,尤其中国的大学应成为世界AI教育变革的引领者。

姜治莹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印度尼西亚大学校长赫里·赫尔曼夏,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杨宗凯,昆山杜克大学美方校长、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双威大学校长、格罗宁根大学荣誉校长西布兰德·波佩玛,东南大学副校长钟文琪,巴林应用科学大学校长哈泰姆·马斯里,苏州大学副校长姚建林分别作主旨报告。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主持论坛主旨。

钱旭红作主旨报告
钱旭红以“超限:引领育人创新的理念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基于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困境,他指出中国教育需超越传统局限、界限和极限,以最大的原则性和最大的灵活性走向“超限”。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在超学科平台框架建设、双创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他指出未来大学将是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的,人才培养要融合西方“粒子性”学科知识体系与中国“波动性”整体认知体系,培养兼具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超限思维,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赫里·赫尔曼夏作主旨报告
赫里·赫尔曼夏以“以人为本、恪守伦理与有担当:印度尼西亚大学的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之路”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系统介绍了印度尼西亚大学在构建以人为中心、合乎伦理且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方面的探索。学校要重点围绕公平与公正、透明与可解释性、主体性与自主性、隐私与安全、善行与不伤害等五大伦理原则,从治理、教学和运营入手,制定AI政策、改革评估方法、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引导社会负责任地拥抱智能技术。
杨宗凯作主旨报告
杨宗凯以“智能时代的高等学校变革与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智能时代教育体系将走向贯通衔接与综合集成,教育组织将更加开放融合与多元多样、教育活动将更加强调自主性与终身性。他表示,未来教育变革要重点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构建“师—生—机”三元协同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管理、服务、决策各环节,打造能力驱动、泛在智能的未来学习新空间。

约翰·奎尔奇作主旨报告
约翰·奎尔奇以“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生产力”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如同印刷术,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教育要顺势而为,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共创者;培养以批判思维与伦理判断为内核的“AI原生”思维;建立包含学生在内的敏捷治理模式;打造全球AI共治的“活实验室”;重新将教育锚定于人性,培养能提出深刻问题的未来领导者。这本质上是一场领导力而非技术的挑战。

滕锦光作主旨报告
滕锦光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高等教育转型:香港理工大学的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大学必须主动拥抱AI,将AI从“是否使用”的议题转变为“如何有效使用”的实践。为实现该目标,香港理工大学推出“Education 4.0”倡议,旨在通过AI构建个性化、自主化、面向未来的学习环境;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聚焦AI驱动的医学研究,并探索去中心化AI等前沿技术,以弥合领域专家与AI专家之间的鸿沟。

西布兰德·波佩玛作主旨报告
西布兰德·波佩玛以“何为第五代大学”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第五代大学是使命驱动的未来塑造者,核心在于通过教育与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双威大学案例,他系统展示其如何将绿色校园、跨国合作、全人教育和创新科研等融入教学与运营,实现知识、价值与创新的融合,进而培养兼具知识、技能、价值观与社会贡献感的毕业生。

钟文琪作主旨报告
钟文琪以“AI赋能教育范式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重塑高等教育治理”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结合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指出要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生态、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相互赋能的学术生态、人机协同合作的智慧教育生态,推进“体系性”教育反思与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大学自身价值塑造、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智能社会发展趋势相统一,以适应智能社会需求。

哈泰姆·马斯里作主旨报告
哈泰姆·马斯里以“巴林应用科学大学: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公平之路”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大学治理与教育公平的重要引擎。以巴林应用科学大学为典型,他详细展示了AI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预测分析、课程映射与伦理框架等,如何帮助学校精准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为实现横向与纵向公平,该校利用AI提供早期预警、个性化支持与多语言资源,确保所有学生获得平等机会并助力其向上流动。

姚建林作主旨报告
姚建林以“”未来学习中心赋能高校数治化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未来学习中心是高校数智化治理的关键枢纽,其主要通过技术赋能打通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科研等核心环节,形成“数据共生—智能决策—治理创新”的闭环体系,从而推动高校治理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跃迁。他认为,未来学习中心构建要以打造多维协同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保障。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由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主持。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洪祥、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校长扎恩塞特·图伊梅巴耶夫、山口大学副校长葛崎伟、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副教务长马尔科·普林斯瓦茨分别围绕AI与教育深度融合,以AI赋能体系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培养拔尖人才、驱动科研创新并提升教师素养,如何引导学生善用AI等进行深入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