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的转型 | 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平行论坛二在杭州举办
11月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主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平行论坛之“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的转型”在杭州召开。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东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夏庭等出席会议。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主持开幕式。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科大讯飞副总裁汪张龙,阿拉伯大学协会秘书长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出席论坛并致辞。

舒华致辞
舒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科研创新模式、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加快知识创新步伐,推动科学范式根本性转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教育部持续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智能基础设施等举措,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高校在促进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提出,要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在推进科研范式变革中的作用,必须凝聚世界各国高校的集体智慧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力量,深化交流合作,营造创新生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探索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的有效途径。

汪张龙致辞
汪张龙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实现阶跃式发展,科大讯飞依托“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持续推进星火大模型迭代升级。讯飞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打造教育大模型,与多所高校共建学科大模型,联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发“科技文献大模型”与“星火科研助手3.0”,在AI for Science领域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他呼吁高校与企业携手,围绕重点学科共建领域大模型,推动多语言AI融入全球教育,强化人工智能伦理与教育治理,以AI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科研范式变革,共建“人机协同、共生共进”的全球高等教育新生态。

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致辞
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在题为“拥抱智能未来:阿拉伯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致辞中表示,阿拉伯国家将AI视为巨大机遇与迫切需求,正将AI纳入国家战略核心,如阿联酋《2031年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沙特“2030愿景”,核心任务是赋予年轻一代适应并塑造未来的技能与信心。为应对数字鸿沟、隐私伦理等挑战,他呼吁深化全球合作,坚持“共同创造、共享研究、伦理应用”三大原则,确保AI赋能教育、服务人类,培育未来思想者与引领者。

李楠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环节,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悉尼大学副校长乔安妮·赖特,学会副会长、澳门大学校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米凯尔·林斯特伦,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南昆士兰大学校长凯伦·纳尔逊,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执行校长乔纳森·加里波第,东京科学大学副校长林宣宏分别作主旨报告。浙江大学副校长陈刚主持主旨报告。

唐洪武作主旨报告
唐洪武以“年轻与永恒: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华工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华南理工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构建AI+“6体系”(专业布局、课程建设、教材更新、教学创新、治理变革和思政体系),建设统一数字空间,实施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智慧教育生态以及学科集群与科技创新高地,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

乔安妮·赖特作主旨报告
乔安妮·赖特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诚信维护”为题作主旨报告。她指出,悉尼大学从数据、技术等四层面布局AI,强调学术诚信,评估框架的“双轨”方法科学有效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应对AI挑战与机遇,维护学术诚信。

宋永华作主旨报告
宋永华以“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的转型”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澳门大学在中葡机器翻译、智能驾驶、情感人工智能及中医药现代化等取得积极成效,正依托“算力-算法-数据”协同优势,构建跨学科科研共同体,并将继续深化AI与各领域融合,为大湾区乃至全球产业发展赋能。

米凯尔·林斯特伦作主旨报告
米凯尔·林斯特伦以“数据共享新范式:沙盒机制的实践探索”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数字沙盒作为安全隔离环境,为数据共享与测试提供理想空间,其核心在于推动 AI 及数字创新,助力社会可持续转型,有效衔接技术前沿与监管规范。

金一斌作主旨报告
金一斌以“人工智能与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发展深刻变革艺术创作,促使人机协同、拓展表现形式、重构审美评价与产业格局,倒逼艺术人才培养调整,推行“AI + 一科一策”,培养兼具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艺术人才。

凯伦·纳尔逊作主旨报告
凯伦·纳尔逊以“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的转型”为题作主旨报告。她指出,南昆士兰大学将AI深度融入教学与研究,推出AI机构行动计划,从治理架构、师生能力提升到创新工具开发三个维度系统推进AI转型。未来,计划建立专项AI研究中心,制定与政府行业需求对接的研究战略,并投资数字与量子基础设施。

乔纳森·加里波第作主旨报告
乔纳森·加里波第以“人工智能范式变革: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当前公众常将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等同于“通用人工智能”,实则它们仅是AI的一个分支,本质是基于海量数据的统计预测算法,结果未必可靠,需理性看待与审慎使用。他指出了AI在学术领域的“滥用”问题,认为应以客观理性态度看待AI,既要抓住机遇也要防范风险。

林宣宏作主旨报告
林宣宏以“AI赋能科研转化的路径与模式”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需要构建数据持续生成与收集的环境,并借助科研商业化模式,为大规模数据处理提供资源支持; AI在疾病预防、诊断及康复方面的作用巨大,应该以开放姿态迎接AI时代科研创新挑战。

陈刚主持主旨报告
在圆桌对话环节,浙江省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长聘教授黄昌勤,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讯飞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士进,美国东北州立大学副校长丹·马伯里,南昆士兰大学副校长、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协会会长任毅,加纳发展研究大学校长塞杜·阿哈桑等5位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的转型”这一主题,针对高校建设经验、企业力量支持、当前主要困难、未来发展方向、政府与社会需求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郭广生主持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
本次论坛探讨了AI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科研范式变革的多元路径,为高校与政府和企业加强协同共建、深化合作共享、强化伦理治理,重塑数字赋能、跨界协同、交叉融合的全球高等教育生态,培育兼具智能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新型人才,建设教育强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参考。

